姜念思
第 1 页 共 13 页 |  |
|
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,经过历代窑工的不断努力,到唐、五代、北宋时期,各地的窑业技术更臻完善与成熟,不仅青瓷和白瓷的烧造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,还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。—时间,名窑辈出,争奇斗艳。唐末崛起于西辽河流域的契丹族建国以后,在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下,经济文化有了很快的发展,并在学习中原技术的基础上开始了窑业的生产,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辽瓷艺术。在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百花园中,辽代陶瓷是一枝散发着北方草原气息的奇葩。
辽代陶瓷不见于历史文献记载,“辽瓷”的被确认和定名还是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事。但是,半个多世纪以来,随着大批辽墓、塔基和遗址的发掘以及辽代窑址的发现,出土的辽陶瓷及相关资料日益丰富,使我们对辽代陶瓷的认识不断深化。近年来,在辽代陶瓷造型、装饰及分期的研究,通过实验方法对辽代陶瓷胎釉化学成份、烧成温度和物理特性的研究、辽代官窑的研究等方面,都取得了重要成果。
辽代陶瓷虽然是在中原窑业技术的影响下出现的,甚至最初的窑工都可能是从定州等地掠来的,但是,由于契丹是一个北方游牧民族,其生存璟境、生产、生活习俗以及文化传统等都与中原有别,因此,辽代陶瓷在学习和借鉴中原窑业技术的同时,无论在造型还是在装饰上,都表现出与同时期的唐、五代和北宋陶瓷许多不同的特点和风格,本文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,对辽代陶瓷在造型、装饰上的这种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作—概括性的论述。
一 辽代陶瓷的双重性
辽是契丹族建立的多民族政权。耶律阿保机于公元九二八年建国之后,在短短的十余年里,就东灭渤海,南入中原;其子德光又从石敬瑭手中取得燕云十六州,以后长期和北宋政权保持对峙的局面。辽王朝极盛时期的版图,北自克鲁伦河、鄂尔昆河流域,南至河北和山西中部,东起黄海之滨,西近阿尔泰山,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河山。当时,在辽朝的辖域内,生活着众多的民族。归纳起来,不外两大类:一类是“耕稼以食,城郭以居”的汉人和原渤海人;一类是渔猎以食、车马为家的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。这两大类人在经济、文化乃至生活习俗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。为了适应这种国情,辽统治者建立了一套“因俗而治”的政治经济体制,即“以国制治契丹,以汉制待汉人”,官分南北,凡属于“宫帐、部族、属国”和“兵机、武诠、群牧”之事,皆由北面官员责;凡属于“汉人州县、租赋、军马之事”和“文诠、丁赋之政”,皆由南面官员责。与此相类似,辽代文化,在许多方面也都表现出明显的双重性,一方面是中原汉文化的面貌,另—方面是契丹游牧民族的风格,虽然在辽统治的二百余年中,政治、经济和文化总的发展趋势是汉化的不断加深,但是,这种双重性的格局始终没有根本的改变,作为主要是用于日用生活器皿的辽代陶瓷,它既要满足契丹等游牧民族生活的需要,又要满足农耕民族生活的需要,因此,在造型上,明显地可以分为两大类,第一类为碗、盆、盘、碟、杯、注壶、托盏、渣斗等类中原的传统器型;第二类为鸡冠壶、凤首瓶、鸡腿坛、穿带壶、方碟、海棠长盘等辽中特有的器型。这前一类器型主要为辽代境内以粮为食的汉人和渤海人所用,其装饰也与中原几无二致;而后一类器型主要为以奶、肉糜粥为食的契丹人所用,其装饰也颇具民族特色。这种不同民族之间的用瓷区别,在辽代墓葬中随葬器物的不同也得到证明:汉人墓葬主要随葬碗、盆、碟、盘、注壶等中原形式的器皿,契丹人墓葬除见有中原形式的陶瓷器外,—般都随葬鸡冠壶、凤首瓶等辽代特有的陶瓷器,因此,是否随葬鸡冠壶和凤首瓶几乎可以作为是否是契丹人墓葬的标志(1)。 |
第 1 页 共 13 页 |  |
|
|
|